邁向凈零排放將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2021年,在疫情下全球能源價格上漲,根據世行發布的最新《商品市場展望》顯示,今年年底的平均原油價格預計將達到每桶70美元,比2020年高出70%。世界銀行10月21日表示,全球油價近期大幅上漲可能會威脅經濟增長,而且價格在2023年之前不太可能回落。
10月8日,澳大利亞紐卡斯爾港動力煤價格244美元/噸,同比上漲3.2倍。10月11日,東北亞現貨LNG價格為35.2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同比上漲5.4倍。今年上半年,美國煤炭消費量同比增長近30%,9月底英國的電價是去年同期的翻倍還要高。
一場能源短缺席卷全球。石油、天然氣、煤炭價格不同程度上漲,主要受全球經濟復蘇、美元嚴重超發、長期低價格、極端天氣、全球能源轉型等因素影響。國家發展改革委充分運用價格法規定的一切必要手段,研究對煤炭價格進行干預的具體措施,促進煤炭價格回歸合理區間,促進煤炭市場健康發展,確保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和人民群眾溫暖過冬。
近日,我國煤炭日產量已經穩定在1120萬噸以上,比國慶節前增加了80萬噸,創造了今年2月份以來的新高。從重點的產煤地區來看,晉、陜、蒙日均產煤量已經超過800萬噸,發揮了大省大礦作用。
截至目前,我國已落實供暖季保供資源量達1744億立方米,還在進一步組織企業挖掘增產增供潛力。從天然氣儲備情況看,供暖季全國可形成儲氣量270億立方米以上。目前,各大地下儲氣庫已基本完成注氣,為冬季保供打下了堅實基礎。
山西、內蒙古、陜西等相關地區在保障安全生產的前提下,推動具備增產潛力的煤礦盡快釋放先進產能,加快已核準且基本建成的露天煤礦投產達產,促進停產整改的煤礦依法依規整改、盡早恢復生產。
做好今冬明春能源電力供應的決策部署,是當前政府和企業的重要責任。在各方努力下,10月份以來,全國電力供需緊張形勢已經有所緩解。10月11日,全國日發電量207億千瓦時,當月累計發電量228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0.8%。截至目前,年累計發電量已經達到6274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1%。全國統調電煤庫存8199萬噸,目前可用天數是15天。10月11日,全國合計有序用電電力4842萬千瓦,有序用電量已經比9月份最高峰有所下降。
即將進入冬季,這個期間北方地區處于用電高峰期,又是水電枯水期,水電電量大幅下降,還有熱電聯產機組供暖期,這是“三期相遇”。這個時期電力需求將進一步增長,預計最大負荷將達到10億千瓦,超過歷史同期的9.7億千瓦電力水平??傮w來看,在這個期間,還是一個緊平衡狀態,局部也存在硬缺口,電網的保供電壓力還是較大的。
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勝利油田時強調,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他要求,著力確保煤炭和電力供應穩定,保障好中國經濟社會運行。同時他還強調了能源安全問題。石油能源建設對我們國家意義重大,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要發展實體經濟。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
一方面,我國政府各種舉措保障人民溫暖過冬;另一方面,還要實現雙碳目標。10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發布?!?+N”政策體系發布,作為“1”,是管總管長遠的,在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中發揮統領作用;《意見》將與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共同構成貫穿碳達峰、碳中和兩個階段的頂層設計?!癗”則包括能源、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等分領域分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撐、能源保障、碳匯能力、財政金融價格政策、標準計量體系、督察考核等保障方案。一系列文件將構建起目標明確、分工合理、措施有力、銜接有序的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
目標是到2030年,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重點耗能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到2060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和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0%以上。
與此同時,加快建設完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逐步擴大市場覆蓋范圍,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完善配額分配管理。將碳匯交易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立健全能夠體現碳匯價值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快形成具有合理約束力的碳價機制。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何立峰日前在《人民日報》撰文表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決不是就碳論碳的事,而是多重目標、多重約束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這需要統籌處理好發展和減排、降碳和安全、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立和破、政府和市場、國內和國際等多方面多維度關系,采取強有力措施,重塑我國經濟結構、能源結構,轉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把能源危機轉化為契機,平衡能源短缺與落實減排目標,邁向凈零排放的步伐,將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將于本月31日至11月12日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第26屆氣候變化大會(COP26),力求使近200個國家更新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主席阿洛克·夏爾馬表示,在即將舉行的COP26氣候大會上取得“比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上更好的成果肯定更為艱難”。
本刊編輯部
本期封面由新華社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