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全球發展
2020 年 9 月 22 日,我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一年來,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的重要講話言猶在耳。今年中秋 9 月 21 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再次重申,我們必須復蘇經濟,推動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全球發展。宣言中強調中國將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
“復蘇經濟,推動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全球發展”,這一倡議是中國助力重振聯合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的重要宣示,有助于國際社會形成合力,加快落實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開創全球發展事業更加光明的前景?!安辉傩陆ň惩饷弘婍椖俊?,意味著“十四五”及更長遠的未來,我國能源對外合作將以綠色、低碳為主要方向,在項目建設上更加突出清潔低碳項目,在資金、技術、裝備出口方面也將作出明確的戰略調整;同時也是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為促進全球綠色復蘇做出的又一積極努力,傳達了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堅定決心和實際行動。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生產需求繼續回升,用電量也隨之快速增長。9 月14 日,國家能源局發布的全社會用電量數據顯示:8 月份,全社會用電量持續增長,達到 7607 億千瓦時,同比增長 3.6%,兩年平均增長 6%。 9 月 16 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正在加快研究健全綠色電價體系、完善核電價格形成機制、深化目錄銷售電價改革等措施,將抓緊完善政策并推動落實,進一步發揮電價信號和杠桿作用,優化電力資源配置,服務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綠色”成為中國企業的新競爭力。中鹽集團從 2005 年即開始與中石油、中石化、港華燃氣公司合作,在江蘇省金壇分別建成了亞洲鹽穴儲氣第一庫和中國第一座商業儲氣庫等三座儲氣庫,運營鹽穴 37 口。中鹽集團董事長李耀強告訴《中國能源》,中鹽集團與清華大學、中國華能在金壇合作建設的 60 MW 的非補燃式鹽穴儲能發電示范裝置,是國家級壓縮空氣儲能試驗示范項目,也是國內首個壓縮空氣儲能工業級項目和國際首個清潔型壓縮空氣儲能工業級項目。該項目可顯著改善清潔能源出力特性,極大提高了我國可再生能源消納水平,為電網提供動態無功支撐,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2020 年,中鹽集團率先在國內開展了鹽穴儲氫、儲氦的研究工作,并于今年與中國科學院武漢地質研究所合作設立鹽穴儲氫儲氦技術聯合研究中心,開展鹽穴儲氫儲氦和二氧化碳儲存的相關研究,為碳達峰、碳中和做出了新貢獻。
與此同時,我國政府積極助力綠色電力發展。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正式復函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推動開展綠色電力交易試點工作。通過開展綠色電力交易,將有意愿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用戶區分出來,與風電、光伏發電項目直接交易,以市場化方式引導綠色電力消費,體現出綠色電力的環境價值,產生的綠電收益將用于支持綠色電力發展和消納,更好地促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健康”在能源系統的體現,則是優化能源供給結構,推動能源系統向低碳甚至零碳轉型。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溫室氣體,其中全球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燃燒的二氧化碳占人為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 88%。為破解我國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問題,能源高質量發展必須向健康的發展模式轉型。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長王仲穎表示,能源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變化,過去是能源總量供給不足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矛盾,現在是能源供給高碳結構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也發生了變化,過去是保障煤炭供應以滿足總量供給不足,現在是大力發展風、光、水等可再生能源電力,以優化能源供給結構,推動能源系統向低碳直至零碳轉型,在未來五至六年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仍處于上升通道。
能源生產的目的是消費,能源消費的主體是工業、建筑、交通和居民生活等行業,碳達峰行動方案需覆蓋這些重點行業,對于這些領域具有很強的轉型意義。工業領域以煤炭行業為例,其消費減量發展需以實現低成本替代和不產生能源電力安全問題為前提,兼顧資源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統籌做好煤炭減量發展規劃,推進資源地區和煤炭行業的戰略轉型。9 月 13 日,習近平主席在國家能源集團榆林化工有限公司調研時曾指出,煤炭作為我國主體能源,要按照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向,對標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立足國情、控制總量、兜住底線,有序減量替代,推進煤炭消費轉型升級。
對于建筑運行產生的二氧化碳能否盡早達峰和實現碳中和,不僅關系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源低碳轉型等宏觀經濟走勢,也與人民大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緊密相關,更要滿足共同富裕這一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郁聰研究員指出,建筑領域必須積極主動行動,一方面降低建筑用能總量,另一方面提高建筑電氣化率。只有降低建筑用能總量才能實現建筑碳排放盡早達峰,也只有提高建筑電氣化水平,才能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等低碳、零碳能源的高比例使用,以實現建筑運行能耗的凈零排放。
在交通領域,我國節能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構建穩步推進,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居全球第一,交通運輸節能規劃標準管理能力不斷完善,交通運輸行業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推進綠色發展的格局正在加速形成,為交通部門碳達峰和碳中和做好了積極準備。
在居民生活方面,與其說從普通民眾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著手,不如說要改變普通民眾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綠色出行、低碳飲食、杜絕浪費、節能環保,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必須未雨綢繆。
百年奮進初心如磐,雄關漫道使命在肩。以綠色低碳轉型打造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是加快可持續發展、讓中國和世界人民享受中國現代化紅利的必然選擇。實現 2060 年碳中和需要全社會經濟體系、能源體系、技術體系等方方面面的巨大轉變,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同時,轉型也會為我國帶來經濟競爭力提高、社會發展、環境保護等多重協同效益。今年聯合國大會的主題為“鍛造韌性,永懷希望”,正是 14 億勤勞的中國人勇攀高峰的真實寫照。
本刊編輯部
本期封面由新華社供圖